一本书,一杯清茶,你的阅读时光是这样度过的?还是一部手机,一台平板电脑,随便点开微信朋友圈的文章,随机地汲取一点点养分?阅读方式的变化,突显在我们日新月异的生活之中。
昨日上午,在中山博览中心会议中心,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为我市读者带来本届中山书展首场名家讲座——《书香社会与阅读》。对于阅读方式的改变,他感触颇深:“身处多元化的阅读时代,纸质阅读当然要鼓励,电子阅读也不应忽视。”

张颐武为我市读者带来本届书展首场讲座。记者 黎旭升 摄
阅读方式已发生巨变
一开场,张颐武抛出了三个问题:生活方式和阅读方式的转变,阅读的策略,新的文化趋向与书香社会。他以2010年发生的两件事解读生活方式和阅读方式的转变,一是苹果手机的出现,二是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门前的焚书事件。“当时,包括《梦里花落知多少》《羊皮卷》《谁动了我的奶酪》《货币战争》等560多本书付之一炬,近20名教授痛斥被焚书籍为盗版书、‘伪书’或‘误导书’,烧书旨在拒绝心灵垃圾。不过,事后引发不小的争议。”
张颐武指出了当下读书的困惑:“我们读书比人类史上任何时候都多,读书的困惑与焦虑也更多。大体来看,主要有四方面:时间不够,不知读什么,不知该怎么读,不知读了有什么用。打个比方,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阅读,又好像什么都没读。”时下,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系统)的涌现,大量的知识文字被数字化、数据化。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的界限模糊不清,过去传统的舒缓线性阅读,转变为时兴的快速块状阅读,海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得以爆炸性扩张。
在张颐武看来,电子阅读并非仅仅占据了纸质阅读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它为当下社会拓展了更新的、更大的阅读空间。“在北京等大城市的地铁上,随处都能看见拿着手机阅读的人,这正是移动终端电子阅读所带来的变化。”电子阅读散碎化、短而快的特点,可以磨炼人们的感性阅读和表达能力,较之以往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获得更多更快的信息和知识。
至于电子阅读的弊端,在于弱化了读者自身的逻辑思辨能力,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让人很难静下心慢慢地去读、去思考、去品味。张颐武谈及,电子阅读和纸面阅读其实可以并行不悖。“阅读本来就是一个开阔视野的过程,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无论哪种形式哪种载体,懂得辨别良莠,学会取长补短,其实都是在培养自我的修养、气质、谈吐、思想。”
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对于阅读的策略,张颐武建议多一些非功利性的“闲书”阅读。当今时代,为了考试、工作、技能、职称等目的,不少人都在勤勤恳恳却又诸多无奈地阅读大量的实用指南书籍。这样的阅读,对于提升业务能力或薪酬待遇或有推动作用,但对一个人的气质与修养的帮助却有限。
据介绍,相对于阅读时间的压缩和阅读方式的改变,阅读质量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实际上,在不少地方,无论是书店里的“畅销推荐”还是网络商城的“热书排行”,养生学、成功学书籍多占据大半天地,名著与经典的销售却显得较为暗淡。
“我一直都在建议,应该每天读20分钟的‘闲书’,不带功利的目标。”张颐武说,人文素养,是书籍赋予勤于阅读的读者无形的财富。作为一名读者,倘若有更多的爱好和兴趣,更为广泛的阅读面,对于提高人文素养、洞悉生命,感知社会等方面,大有裨益。在这方面,一些青少年家长的观点值得留意。他们看重考试成绩及特长培训固然无可厚非,不过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科普文化知识的涉猎及钻研,应该抱支持态度,而不是“速成见效”的想法。
昨日,在讲座的后段,张颐武聚焦更多的是书香社会话题。“在国家层面推动下,建设书香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从微观角度来看,提倡大家多读一点书,无论是电子阅读还是纸质阅读,要多读有深度的东西,让自己的素养更进一步提高,这是一个优雅的、有书香的社会慢慢养成的过程。”
与此同时,这需要政府、企业、社区、个人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方面,应持续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在公共图书馆建设、图书馆书目配备方面提供优质、贴心的服务,积极探索促进全民阅读的路径。张颐武说,在这方面,中山做得不错,中山书展也迎来了十周年,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让大家看到了一座城市“多读书、读好书”的努力与成就。
不能否认,建设书香社会的一个前提,是要有优质的图书产品。而激活市场,则是高品质书籍层出不穷的关键。对此,过往接受媒体采访时,张颐武曾提出这样的建议,“促进阅读,还要在活跃图书市场上下功夫。只有持续促进图书市场充分发育和充分竞争,让图书作者和出版商拥有良性收益,才能激发其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最终受益的将是每一位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