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书展两场名家讲座聚焦“家庭教育”——

一个谈教育观,培养孩子先有正确三观一个谈方法论,教好孩子要少骂多引导

2016-08-22 来源于:中山商报
    朱洪岐 记者付希华摄


    张仲庆 记者叶劲翀摄

孩子怎么越大越难教?
家长应反思教育方法是否恰当
    观点1 家长观念决定孩子未来
    这个生在江门,在广州教书40载的老校长,曾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杰出父亲。昨日下午,他穿着黄黑间条T恤出现在观众面前。退休后研究家庭教育,他不时受邀到全国各地分享教子经验。讲座中,他经常提到中山有哪些名校,又不时说出几句地道的顺口溜,明显有备而来。难怪他一开场就说,这场讲座要颠覆一些家长一直以来的“错误观点”。
    很多教育培训班的口号是“赢在起跑线”上,一个孩子之间的竞争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场的家长有人答六岁,上小学前?有的答12岁上初中?张仲庆都一一否定,他说,一个孩子甚至从精子和卵子还没结合的一刻已经在竞争。因为父母的教育观念影响了孩子将来的环境。一对夫妻为什么要生儿育女?准备怎么教?已一定程度决定了孩子的输赢。一个把战场放在“高考”上的父母,没有长久的赢面。
    很多人说,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家长在年幼的时候往里面涂画什么,孩子就成了什么样的色彩。张仲庆不同意,他认为孩子是种子,生而不同,家庭教育是土壤。父母思考模式的灌输,直接决定孩子的人格魅力。人们常说的“三观”要正,就是人的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处理宇宙社会人关系的想法要积极向上。
    观点2 良知教育比什么都重要
    做过高中校长,他对于网络上流传的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考口号很反感。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他称,用反教育的观点去教育学生,不是好教育。只关注短期目标,唯利是图的教育,或许能够教出在某一方面成功的人,但要孩子成为“大器之材”,必须要靠有良知的教育。
    张仲庆以梁启超逃亡日本后,仍通过家书400封,教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成材的故事告诉家长。好的教育,或许不能总是陪伴在身边,但需要从哲学高度、从做人道理上给用心引导。他认为,凡是只图眼前名和利,不能给孩子后续及其一生带来深远影响的教育都是缺乏良知的教育。好的教育应该让孩子干了坏事要会羞耻,做了错事会愧疚,受人恩惠会知道报答。
    他还特别指出,虽然随着教育观念的普及,不少家长已经从过去单纯关注应试教育,慢慢关注到素质教育,但大部分家长的关注点仍在于孩子课内课外技能掌握得如何,人际关系处理得好不好。事实上,孩子的精神情感,意志力问题,不少家长仍然处于忽略状态。
多次教育孩子他就是不改咋办?
反面责骂不如正面予以引导
    有调查显示,中国80%以上的父母都将教育孩子的重点放在学习上,很多孩子从小就会被要求参加很多补习培训班,但事实上,真正考上重点大学的却是少之又少。而那些从顶尖学府毕业的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并没有如想象中那般成为公司的业务精英或是领军人物,大多只是普通的工程师。朱老师分析,很大程度上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孩子缺乏基本的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独立人格,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可见,再好的学校也只能帮助孩子“成材”,想要“成人”,还得依靠家庭教育。在朱老师看来,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心灵的成长,父母要做的便是帮助孩子建设内在的心灵品质,做好情商(EQ)教育,让孩子成为自信、快乐、有担当、独立、坚韧、富于同理心的人。
    方法1 说你想要的学会正面引导
    “当父母是世界上最辛苦的职业,而且这个职业永远不能辞职。”朱老师笑称,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情绪失控的时候。这句话直击现场每一位家长的内心。市民陈女士就表示自己经常为孩子爆粗口而大动肝火:“多次教他不要这样,可就是不改,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对此,朱老师认为,应该“说你想要的,而不要说你不要的。”就好像当人们说不要想某样东西的时候,每个人脑海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样东西,这叫负面印象加深。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与其这样还不如多正面引导孩子要做什么。“比如可以跟孩子说,爸爸妈妈和老师都喜欢讲文明的孩子,讲文明的孩子能受到更多小朋友的欢迎等等。”朱老师说。
    方法2 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当孩子不听劝时、乱发脾气时,家长们会怎么做呢?现场有近一半的父母表示会以武力解决问题,比如打孩子、用大过孩子声音几倍的嗓门吼回去。这样做,虽然当时是见效了,实际上却对孩子的内心造成了伤害。比如,孩子会恐惧、愤怒,影响亲子关系,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朱老师认为,家长此时应该做的是察觉到孩子的情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同理心。孩子顺利地表达完他的情绪之后,家长可以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表示肯定和理解,同时要否定其大喊大叫的不良行为,将人和行为分开。最后,可以问孩子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
    “高情商的父母是善于提问的,不介入孩子的冲突和挫折中,让孩子自行处理可以提高孩子的责任感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朱老师说。
提醒
父母对孩子的有效影响只有12年
    有研究证明,3-6岁是儿童情商教育的黄金期,喻为“潮湿的水泥期”;7-12岁是儿童情商教育的关键期,喻为“正在凝固的水泥期”。孩子的情商教育“等不得”。朱老师建议,父母如果想将一些好的观点、习惯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那最好的时期便是在12岁之前。超过12岁之后,再想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影响,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
    朱老师认为,想要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要在有效的时机进行有效的情商教育,“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孩子的个性特质每天都在凝固,等孩子哪天‘固化成型’,就真的来不及了”。
今日讲座预告
  作者:记者徐钧钻见习记者付陈陈实习生尹文欣  打印】【关闭】 

 

本次活动解释权归中山书展筹委会所有
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05077135号-2 粤ICP备050771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