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你看到的是江湖,我感受的是家国; 你看到的是风云,我感受的是天下。
历史学者傅国涌写了《金庸传》,可金庸拒与其见面。有人说是因为傅国涌的传记,将金庸从神坛上拉了下来。昨日,走进中山书展名家大讲堂的傅国涌开讲“金庸与他的武侠时代”,虽然尖锐,但对大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仍推崇至无可复制。
傅国涌用两句话概括金庸的一生:一代报人的家国天下,武侠小说的江湖风云。金庸虽然没有居庙堂之高,但依然是处江湖之远而忧其民。
文学造诣不输沈从文
傅国涌说,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让人喜爱,是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情节都是真实的人生,《射雕英雄传》 里的郭靖是金庸最真实的投影。《射雕英雄传》里有一个情节,写的是郭靖和黄蓉在参拜成吉思汗后,在回家的沙漠途中,看见遍地的尸体白骨。这是金庸亲身经历过的情节,他经历过战争的动荡,深知战争给人带来的无尽痛苦,对战争非常痛恨、唾弃,他渴望永远的和平。傅国涌认为,金庸所处的时代成就了他。
例如金庸写的大漠美景、湘西风景,单纯从文学描写的角度来看,也是十分优美的。“金庸的武侠小说有它特有的价值,只要有汉语的地方就会有金庸武侠小说。金庸的汉语表达能力和文学造诣也是一流的,这甚至能和沈从文、张爱玲平起平坐。”
傅国涌认为,评判一位作家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典型,要从三方面进行评判:一是作家的母语水平;二是作家是否有对时代的关怀;三是作家的文学内在机理,是否有为世界留下不可复制的作品。“金庸是不可复制的,他的武侠小说在文学史上拥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江湖背后的江山情结
作为历史学者,傅国涌除了分析金庸小说里的人物,金庸的人生经历,还以更宏观的历史视野去看金庸。“金庸写的每一本武侠小说都有一个江湖,每本书的后面都有一个江山。金庸是有崇高的政治抱负的,他时刻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命运,但无奈一生都在江湖和江山之间挣扎。”
金庸不仅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报业巨子。1959年5月20日,金庸创办《明报》,并为《明报》撰写社评20余年,“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
傅国涌认为,金庸的爱国情怀在他的武侠小说里有具体的体现。“金庸笔下的侠客们都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大仁大义。金庸也是如此,虽处江湖之远仍忧其民。”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金庸,同时也是社会活动家,成为连接海峡两岸沟通的桥梁。他的作品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也让他成为邓小平、江泽民这些中国领导人的座上宾。
作为一名报人,他撰写社论,引领舆论;他心系祖国,无时不在关心台湾,他希望大陆和台湾能够早日和平统一,组成一个独立、民主、中立、人民享有宗教自由、信仰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企业自由、居住自由、行动自由、集会结社自由、财产权、人民权利获得充分保障的民族和睦政府。
金庸作品仍有局限性
写金庸的书,除了傅国涌还有许多,但多数是采用仰视的角度。傅国涌的《金庸传》之所以备受关注,就在于他采取了俯视和平视的角度。傅国涌通过许多现实的文件、档案,分析了金庸的一生,觉得他有许多时候“过得不快乐”:早年丧母、丧兄,青年失去父亲,中年又失去孩子,最倾心的美人夏梦又嫁与别人。晚年的金庸是什么心态?别人看到的是鲜花、名利,可傅国涌却要求主持人专门读了一段金庸某篇文章里的话,最后的一个词是“茫然”。
“你看到的是江湖,我感受的是家国;你看到的是风云,我感受的是天下。”对于金庸作品中最核心的江湖与江山,傅国涌还看到了局限性。作品中对于将改变社会现实的重任最后还是期待于“明君”。如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对权力进行了无情的否定,但他还是以最后的《鹿鼎记》完成了对权力的肯定。在如今社会变迁,早已不同于明清历史社会,傅国涌认为,普通的百姓也应该有能力、有责任对现实社会起到改变的力量。
■名家简介
傅国涌 历史学者,自由撰稿人,当代中国著名知识分子。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和知识分子问题等。人民网、共识网、天益思想库均有专栏。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金庸传》、《百年寻梦》、《叶公超传》、《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发现廿八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