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在名家大讲堂纵谈幸福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苏格拉底

2014-08-16 来源于:中山日报
周国平谈幸福。

周国平在书展现场签售、和书迷合影。



  如果不是查看履历,你绝对不会想到眼前被称之为当代著名学者、作家的周国平,明年就要迎来古稀之年。他身着条纹T 恤,精气神十足,虽然头发有些斑白,但说起话来仍然铿锵有力字字缜密。他说最好的保养就是不保养,他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与家人相处,和与书相处。在面对爱情、婚姻、生活、幸福、死亡等人生的永恒话题上,在面对都市人压力过大精神出问题上,这位未曾保养过的"年轻人"却曾经开出过许多良方,医治了很多人的心病。
    或许能永葆青春的真不是运动和保养,而是内心世界的不断澡雪和更新,内心世界的饱满才能拥有年轻的心。
    
  记者访谈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格拉底
    记者:很多人了解您是从《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开始的,经历过书中所写的人生的苦难,在你身上留下了什么痕迹?哲学有没有发挥过作用?
    周国平:这段经历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里,它肯定对我的生活、人生态度起着好的作用。我比以前更超脱了,肯定和这段经历是有关系的。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可以决定面对命运的态度。态度很重要,哲学其实就是面对人生的学问,人必须学会从所遭遇的事情上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这是有没有学过哲学的人都应该采用的态度。
    记者:在您的新书里说,人应该有内在的生活和外在的生活,怎样才能获得内在生活的自我满足?
    周国平:感受的东西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每个人都有经历和情感,有思考能力,有精神的追求,有信仰和道德等等精神生活,如果我们总是把时间花在和人打交道、赚钱、刷手机这些外在生活,那么内在的体验就会很缺乏的,我认为没有内在生活的人很可怜。
    记者:您喜欢独处,但又如何理解幸福需要分享?
    周国平:幸福与独处分不开,独处是一种整理自己的过程,是一个消化自己,从而留下些什么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外面的世界,他就是散的,没有灵魂的,人不能糊里糊涂地过完自己的人生。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苏格拉底,都必须要面对生存与死亡的问题,你最好想清楚了怎样才能活得有意义,脑袋里经常有大问题的人是开阔的人,不会死在一些小问题上,哲学就是让你不死在小事情上的学问。
    ●人可以做到悲观的积极
    记者:您是研究尼采的专家,尼采说上帝死了,人怎么办?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必须面对的困境,但是你的书里许多的生活哲学却是温暖的。
    周国平:尼采的悲观是积极的悲观,叔本华是消极的悲观,尼采不满意叔本华否定人生的意义的那种悲观,他努力要提供一种人生意义,倡导一种人生的意义,这一点我和他很一致。
    乐观的积极比较肤浅,一个人如果没有悲观,那一定比较肤浅,因为他连人生悲剧性的东西没有看到,人可以做到悲观而积极。
    记者:您的第一部著作《尼采:在实际的转折点上》曾经影响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您是在什么心境下完成这部作品的?
    周国平:这本书虽然是第一部作品也是我最满意的作品,这也要归功于尼采这位哲学家本身,他的书本就是学术与诗意的结合。像尼采和叔本华这样才华横溢又情感充沛的人,有时候甚至会有些极端的情感,但是思考和写作热情正是靠它才得以保持,我喜欢独处,不去掺和社会上的热闹,有了观察和思考的距离就有东西可写,这也是我当时的心境。
  
现代人缺乏精神生活
    “我最近的讲座都是讲幸福,正因为人们缺失幸福,才特别关注幸福。”周国平说,现代社会的特点是人们普遍沉沦于功利性的外在生活,甚至让自己生活的全部内容都被谋生(挣钱+消费)和交际淹没,因此严重缺乏幸福感。他认为,拥有属于自我的、内在的精神生活,才能得到幸福。
    周国平说,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灵魂去追求,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真正做自己的主人,这就是精神生活。
    怎么让自己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周国平说,人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经历,学会在经历中感受和思考。哪怕是负面的经历,也可以成为认识人生、认识人性、认识社会的材料。但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是大众媒体支配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总是把时间放在和人打交道或者在网上看信息,人生因此缺乏了很多体验和经历。他希望人们更多地去看书,“读书从根本上就是一种精神生活。”
    在交流环节,一位读者问及周国平是如何诠释“80后”和“90后”。周国平说,人们不应该被年龄这种条条框框套死。他希望年轻人保持清醒,通过多读书建立对人生基本问题的判断,认识到精神生活在人生中的重要价值,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另外,精神生活需要独处。“没有独处的时间,跟人打交道,我会非常难受。独处是一种整理自我、提升自我的办法。”
爱情是寻找最亲的亲人
    实际上,除了周国平的学术成就,他的三段婚姻也引发了外界的各种猜测,经历了两次离婚,甚至是失去女儿的大悲大痛之后,周国平平静下来,创作了《周国平谈婚姻》、《岁月与性情》等书,对婚姻做了哲学式的思考。
    在讲座的现场,他也再次分享了自己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人必须要有一次要死要活的爱情,因为毕竟是人,不是木石,有一个血肉之躯,这个血肉之躯有欲望,需要得到满足,而每种欲望的满足都离不开他人。人又不仅是动物,有一个灵魂,灵魂要求欲望在一种升华的形式中得到满足,即具有美感,这差不多就是爱了。”
    但是,他也表示轰轰烈烈的爱情不可能是常态,所以他对正在恋爱中的年轻人说:“恋爱是人生最美妙的时光之一,是神的赐予,可遇而不可求。你们自己要珍惜,珍惜对方的感情也珍惜这一段时光。第三,如果真正相爱,就应该争取一种比较稳定的结合。爱情是既快乐又严肃的。”
精神生活使人获得幸福
    周国平今年69岁了,但是总给人一种依然年轻的感觉。“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我的生活很有规律。一周游两次泳,早晚都会到公园快走,工作时间跟普通上班族一样。”他笑言,这样的生活就是精神生活,让他获得一种生活的快感,因此整个人才显得年轻而有活力。
    他说,人身上最宝贵的是生命和精神,因此幸福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经常需要自我反思该如何过属于自己的人生。“要去想人生的重要问题,什么是幸福,如何面对死亡。现在大多数人过着具体的日子就很少去想,只是偶尔有些想法一闪而过,这样的话,一年年就这样过下去了,没意义了。”
    周国平提倡,人们可以用文字感受生活,无论是通过写日志、微信、微博等方式,留存生活中的收获,这样能获得精神上的幸福。“我第一本书是41岁的时候出的,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从5岁开始写作。”他说自己上小学一年级刚会写字,连吃个年糕也会用本子记下来。这种简单的幸福,至今他仍津津乐道。
记者访谈
●一直在读死人的书
    记者:您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周国平:我的生活很有规律,朝九晚五,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像上班族一样,每天从家里出来,经过公园的西门,穿过公园走到东门外的工作室,开始做我的工作。我会带上便当作为午饭,晚上大概五六点就从工作室回到家里,跟家人在一起,很有规律。
    记者:您最近在读什么书?
    周国平:(思考片刻),我都在读老的书,换句话说是在读死人的书。实际上,书越老越好,因为它经过时间的积淀和检验,留下了人类的思考。比如《圣经》里的《新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最好的读本,像西方哲学先贤苏格拉底,东方的孔老学说,这些都是人类思想的源泉,我们后来的这些书要么是从他们那里发源,要么就是在阐述他们的思想,好的称之为“支流”,坏的都可以叫“泡沫”了。
    ●未来100年中国都未必有哲学家
    记者:如今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大众媒体捧红了一些学者,而他们从前可能是籍籍无名的,例如于丹这样的人,您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周国平:这其实就是一个时代特点,大众媒体支配着人们的话语权,像易中天,他的书以前在出版社仓库里没人问津,后来通过媒体火了,那些书最后都卖出去了,这其实是一种很荒唐的现象,荒唐的其实是这个时代。
    记者:您是教授、学者、作家,也有一些人认为您其实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在哲学领域并没有建立自己的体系?
    周国平:其实这些都是别人贴的标签,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我自己认为其实我就是个爱思考、爱写作的人,是生活的感受者和思考者。
    记者:最近看到您的新书,有读者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周国平:这是值得我反省的,我觉得和我的生活状态有关,太忙,让我写东西的人太多,分散我的精力。我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就是围绕一个中心读很多书,思考一些问题,必须要有相当的积累,然后在写作。我现在积累的时间少了,生产的时间多了。
    记者:您认为未来中国30年还会有哲学家吗?
    周国平:30年?我看100年都未必能出一个哲学家。
    ●阅读能改变城市面貌
    记者:中山书展留给您什么印象?
    周国平:看到中山书展的场面,很激动,一个中小型城市,能够把读书活动做得有声有色不容易,这一点会对城市居民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的影响,不读书的人很空虚,很容易被外界的东西所控制的,但是爱读书的人会有自己的态度、追求,不会那么浮躁和纠结,胸怀更加宽阔,因为心中有个精神世界。
    记者:您一直主张人应该有一种内在的生活,中山现在也在推行全民修身行动,从道德的层面对人精神面貌进行一种改变,您如何评价这样一行动?
    周国平:道德不是孤立的东西,现在国民素质尤其是道德素养的滑坡和两种东西有关,一个就是法治还有一个是信仰,这是中国人必须建立的东西,道德靠宣传是没有用的,必须有这两个环境的并行发展。中山的这个行动题旨很好,但是因为没有深入的了解,无法做判断。
   名家介绍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1945 年生于上海,196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作者:■文/记者 冷启迪■ 图/记者叶劲翀 付希华  打印】【关闭】 

 

本次活动解释权归中山书展筹委会所有
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05077135号-2 粤ICP备050771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