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年的中山书展也是本地一大文化盛事,吸引不少放暑假的孩子前来阅读选书。 记者付希华摄
香 港书展的展位设计别致,为现场增添浓重的文艺气息。 一年一度的中山书展就要到了,在此啰嗦一下我与书以及书展的故事。在人头涌涌的书展中,我们见到各种各样的书也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总会有点故事发生,兹记一二。
●香港书展,转一转也有感觉 闾丘露薇说,香港书展最大的优势,还是因为内地读者在书展上可以找到很多在内地找不到的作品而已。而她作为非内地读者,并不需要此优势,于是,她又说:爱书的话,每个星期到书店转转就行了。 我第一次去香港书展是在2008年,之前也没在哪个书展见过世面,一进去就被那阵势镇住了,展位的设计有气派而富有特色。在这样的地方不止是买书,就是转一转,也相当有感觉。相比于内地,书很贵,所以得认真地淘,尽量淘些内地还没有出版的,或不可能出版的书。我买过一套贼厚的赫拉巴尔《妻子的眼睛》三部曲,一直摆在床头,后来,与我姐姐说起港台版书,见她有点心向之,便赶紧寄去给她,算是一样比较贵重而特别的礼物。我翻开看过一阵,看这么厚的竖排繁体书是个体力活。我姐姐愚钝但肯钻研,书到了她那儿,也是适得其所。对爱阅读的人来说,远方来的书,有些时空错乱的感觉,那书和人一样,经过了车船劳顿,便有了书之外的气质。 在香港买的书,有的得经过一些曲折才能待在我身边。有一年的香港书展,我买了本《乱好》,它辩证地讲述了杂乱无章的好处。这本好书在过关时受到了一点误会。检查人员看了书名,把书一扔,皱着眉头说:“乳好?什么乱七八糟的书?”,我赶紧解释,我说,这不是乳,是乱,这繁体字确实长得有点像。“乱好?这书叫乱好?也不像是好书?”我又赶紧请他看一下书的简介,终于把它从风月场所给挽救过来,带了回家。
● 新加坡书展,有点寂寞况味 今年五月,中山市出版物发行业协会组织了一次协会活动,去了新加坡国际书展。我是以香港书展的印象作底来到新加坡书展的,但是,事实上,新加坡书展规模并不大,书展中,来自台湾的展位布置得很精致,在交谈中得知,台湾出版社来新加坡参展是得到政府资助的,旨在宣传台湾文化塑造台湾形象。而香港出版商就没有这么好待遇了,他们完全是市场行为。 新加坡书展中人不多,与底下名牌包包展厅门口排队入场的人们比起来,书展甚至有了点寂寞的况味。主办方在书展现场有个展览,展的是新加坡自从有华文出版以来留存的出版物,我与主办方的工作人员聊天,他说他在深圳有一家工厂,是做鞋的。他自豪地指给我看他们最近出版的书,一本潮州曲子的集子,说是从民间抢救过来的。我一时想不起作者,用了各种关键词在网上搜,都没搜到,心里不免戚戚然。我记得当时问他:“自尤今之后,新加坡还有没有比较有名的华文作家?”他摇了摇头。 每个书展都想成为本城的文化盛事,我们也许无须赋予书展多大的意义,如闾丘露薇所说,爱书的话,隔两周去一下书店,爱书的话,书展来了,就去看看书展,虽然有人说如今的出版业让人失望,但也因此产生了淘书的乐趣,在沙中淘出金来。我们对每一本书的记忆,包括往返于书店的记忆,包括书展时的摩肩接踵。作为一个喜爱阅读的人,在一座城里,遇到书,遇到人,遇到故事,也是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