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的中山首届书展在市体育馆举办,受到市民热烈追捧。(资料图片)本报记者缪晓剑摄
编者按
第八届“中山读书月”将于今日开幕,为期一个多月的本届读书月将继续以“悦读·和谐”为主题开展系列全民读书学习活动,其包括12大板块,300多项内容,覆盖24个镇区。 作为一项经营了八年的品牌项目,“中山读书月”不仅已经成为中山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更成为中山庞大爱书群体的集体节日。记者通过对这个群体部分代表的采访,展示出中山图书市场越做越大、全市阅读热情不断升温的阅读现状,亦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与关注下,城乡孩子能够平等享受阅读乐趣的未来图景。
阅读 现状 曾几何时,电子阅览器、电子读物的盛行,一度让"纸质图书将逐渐消失"的言论甚嚣尘上。然而越来越繁荣的阅读市场却让这一猜测不攻自破。无论是从图书馆的借阅量、还是书店的销售额,抑或是报刊杂志的征订,中山市民的阅读热情在每个层面绽放,阅读图书的蛋糕并未因电子时代的到来而被瓜分,而是随着对知识的诉求越做越兴旺。 ■图书馆活动再也不用跑单位发动 对于读书月所走过的八年历程,市图书馆辅导部主任麦丽明形容为艰难但收获颇丰。她清楚地记得2002 年我市举行第一届读书月活动当年,进馆读书的人数不足30万,而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50万。当初她们为了组织一个阅读活动,需要到各个学校单位去做宣传发动,结果还不一定都能来,而现在一个阅读活动的信息刚发布出去,就有学校、单位和个人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参加。"图书馆的认知度逐渐提高,我们办的亲子阅读、童心故事会、晒书会等活动也越来越受欢迎。" 作为读书月的全程亲历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旭也颇多感慨:"读书月的活动越来越丰富了,最初我们的策划方案只有几页纸,主打活动也就几项,今年的方案有46页,活动覆盖城乡。而阅读也从原来的精英阅读走向了全民阅读,更多的市民切切实实参与其中,感受到书香氛围。" ■书市有不散的焰火 2009年炎热的7月,由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首届中山书展"在体育馆进行,中山市民的阅读热情集体井喷,5天超20万人次涌入展馆。至今那火爆的场面仍然让中山市出版物发行业协会会长李骏感慨不已。"作为中山市图书市场的经营者之一,我见证了这么多年来中山市民对于阅读的热情持续升温。这是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面对着这样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型书展,我们行内人都说,这一次中山人的阅读热情'井喷'了,这不是夸张,到了现场的人都有这种感觉。" 中山有多大的图书市场?市新华书店的董事长李昶恒表示,首届中山书展的成功显示,我们显然低估了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李骏回忆起首届书展,最让他感动的就是,由于图书行业发展的不均衡,许多市民都是从偏远的镇区坐公交或打车来到书展现场看书、购书,"这说明镇区居民的阅读需求其实是很旺盛。相对而言,镇区的图书资源较少,偏远镇区的居民很少有机会能够享受到便捷丰富的图书资源。所以首届书展就成为他们热捧的对象。这也给了我们提醒,多年来,因为各种各样的顾虑,我们忽略了这块市场的拓展,也忽略了他们的诉求。" 李骏说,书展的成功其实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经过政府、社会多年的培育,八届读书月的助推,绿色暑假、文化消费节等系列活动的带动,阅读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也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周末来到书店的人越来越多,整体人均消费额也逐步提升,作为图书经营者,他们始终坚信,在这片土地上,书市有不散的焰火。 ■报刊杂志订阅量两位数增长 越来越便捷的网络信息曾让市邮政报刊局局长罗东十分担忧,人们第一时间在网络获取所需信息,还有谁来订阅显得相对滞后的报刊杂志呢?但是当2009年和2010年第一季度的报刊杂志订阅和零售总数统计一出来,罗东的顾虑就消除了。同比两位数的增长让他越来越坚信,中山的阅读市场随着市民对知识的渴求正稳步扩大。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罗东对订阅单位和家庭的个案进行过分析,"从前市场上关于教育的画报有几种,但是如今出版业的繁荣,使得印刷精美内容丰富的画报达到了30多种,一个家庭从前只选择一种来订阅,但是现在往往一家就要订阅几种。而一些注重打造学习型团队的企业一年的订阅经费就达到几十万。" 然而与订阅迅速增长相反的是零售额的下降,但是罗东并不为此而担心。他介绍说,中山城乡共有200多家报亭,从前外来流动人员是报亭的"常客",而《佛山文艺》、《江门文艺》这些价格相对便宜的刊物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是随着外来工的流失,其零售下降额达到了10%,而《国家地理》、《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财经周刊》等价格在10元左右的中高端杂志异军突起。订阅量的持续攀升抵消了零售的下降,高价杂志逐渐取代低端刊物,罗东笑言"这可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好的体现",他进而解释,从前订阅和零售比是1:1,现在则达到了2:1,从前以量取胜,现在以质取胜,常住居民的阅读消费趋理性和稳定。
未来 探索
让阅读的触角伸向村镇
"去年七月份,我们出版物发行业协会承办了首届中山书展,书展上的人山人海让我们异常感动,其中有许多来自乡镇的学生,他们在烈日下排队等着进场,他们中的很多人,很少来市区,去书店的机会也不多,不知道博雅书店在哪,不知道中山书城在哪……于是,在做第三期《成长的书香》时,我们想着要为乡镇的孩子们做点事儿,报答他们在书展上给予我们的感动,我们会把这一期《成长的书香》尽量多地发往乡镇的学校。" --市出版协会工作人员、《成长书香》主编杨二芬
杨二芬告诉记者,随着阅读活动的拓展,她们把更多的目光伸向了偏远的乡镇,出生在农村的她知道阅读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城市的图书资源太聚集,而农村的资源太贫乏,他们希望能够凭自己力量为农村阅读推广做些事情。 和她们一样心怀此愿的人还有很多,市图书馆的辅导部麦丽明介绍说,当初流动图书车的设计就是鉴于此因,但是一周三次下乡镇,每次停留两个小时,还是不能满足乡镇居民的阅读诉求,他们目前正在招聘司机,希望提高图书车利用率。而与此同时,他们也正与一些偏远镇区联合办图书馆分馆,目前已经办成了西区长洲分馆和阜沙分馆,"但是这还远远不够",麦丽明介绍说,目前在东莞、深圳等地,由政府牵头建设的图书馆分馆已经遍布乡镇,打破了各个镇区各自为阵的态势,由图书馆统一采购书籍、提供业务培训、管理方式,让村镇的居民真正享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阅读资源。
对 话
中山市出版物发行业协会会长李骏
阅读不是GDP是春风化雨
李骏说不想再提网络时代电子读物对书市的冲击,因为书本的阅读是永远没法取代的。它承载着人类智慧与精神。他说他从不抗拒在他的书店只看书不买书的行为,因为书店永远向爱读书的人敞开。他眼下关注的是如何在这块书市上精耕细作,满足大家日益膨胀的阅读需求,特别是乡镇庞大而被忽视的阅读群体。
记者:现在的阅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读书、读报纸、读手机资讯、读网络信息,似乎已经打破了纸质媒介传统的领域,您如何看待这些新兴媒介对传统阅读的冲击? 李骏:我认为我们没必要再谈这些,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数据来作支撑这个观点,到底冲击了多少,以后的影响也没有实际答案,所以像汉王电子书这样的股票,我认为千万别买,这都是在玩概念,很多配套软件的东西还没有跟上,传统阅读依旧是主流,它是在奉献文化。 记者:作为近八年读书月的见证者,您如何看待它对中山以及中山的阅读群体发生的变化? 李骏:我想说阅读很难像GDP一样立竿见影看到效应,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力量。读书月走过八年,很难讲它改变了什么,如果一定要找个佐证,那么中山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博鳌论坛的成功举办都可以算是。 记者:您认为中山目前和一些阅读发达的城市还有哪些距离,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李骏:我认为首先是一个阅读习惯的问题,像香港,有人发现,在他们沿路的地铁站垃圾桶里有很多崭新的杂志,那是白领们在搭乘地铁时买来阅读的。还有在日本,各地的便利店里,都有一个报刊杂志架,人们在购物时顺便就带走一本,阅读发生的频率很高,其实阅读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而不是夜静阑珊时。其次,从阅读的供给者来说,日本和香港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阅读服务,每一个种类的读物细到每个年龄段的阅读物应有尽有,但是我们还没做到这么细;而且阅读发达的城市其阅读的终端提供者遍布城市的角落,十分便捷,这点我们也还没能做到。 记者:是的,尤其是在偏远的乡镇。 李骏:对,在去年中山书展上,有许多来自乡镇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很少来市区,去书店的机会也不多。商家当然需要考虑成本来决定书店的布点,但是据我了解,中山的镇区乡村都有了农家书屋,如何让他们发挥作用,提高利用率来满足乡镇地区的阅读群体需求是十分迫切的问题,我也希望能多做点事情。
《城市文化》
部分推荐书目 作者 [美] 刘易斯·芒福德 著 宋俊岭 李翔宁周鸣浩 郑时龄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当中国进入工业文明高速发展时期和城市化高潮,当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在上海举行的时候,当中山人走入文化名城建设战略的时候,《城市文化》中所揭示的"文化是城市生活"理念,无疑极具醍醐灌顶的作用。 -- 推荐人:丘树宏 《人·岁月·生活》 作者:爱伦堡 "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这是一部俄国版的光荣与梦想,更是一部欧洲的文艺史诗,作为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它沿着作者的生命轨迹,勾画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宏伟画卷,彰显了文字应有的责任,真正回答了人性该如何表达!掩卷,定能使人产生思考! -- 推荐人:火 白 《多余的素材》 作者:陈丹青 这是陈丹青归国前写的一部纪实性文集,首次跃出"艺术"主题之外,时代的质感、历史的分量、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因皆为亲历的生活而被其戏称为"多余的素材"。 一个大家公认有着丰厚艺术资本的艺术家,以多余人的身份体验多余人的生活与素材,绝不自诩为真正的"艺术家"、"艺术品"、"艺术创作",恐怕惟其如此,才能得到一点人生艺术的真义吧。 -- 推荐人:阮 波 《我的天堂》 作者:何建明,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以写实而浪漫的笔触,荡笔勾勒了苏州2500年的兴衰沉浮、历史文化和性格精神,重点记录了苏州顺时应变、吐故纳新,发轫于乡镇企业、兴旺于品牌林立、辉煌于工业园区、逐步形成现代人居天堂的时代片断,让人在阅读享受中感知苏州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方向和指引作用。 -- 推荐人:贺 晖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作者:奥丽亚娜·法拉奇(意大利) 1973年,法拉奇与希腊反政府领导人和诗人亚历山大·帕纳古里斯相爱至孕后,为未能出生的孩子书写的信件。她以冰冷又火热的笔端,饱含深情地记录怀孕后的悲喜、痛苦、柔弱与坚强。"我不想通过爱来想你,我想用生命来想你。"这是一场关于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一场母与子,心灵的缠绵爱恋。 --推荐人:贺词 《设计中的设计》 作者:原研哉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通过平和的自述语言,让人在轻松阅读中感受他的声音与思想。让人认识到人人都可以是设计师,人人都可以去创造伟大、改变世界。你会在不知觉中被作者的修为与涵养所感染,这就是他通过语言来设计的一种境界!我觉得作为设计师或梦想成为设计师的人都可以去体会原研哉的设计语言与思维方式,他通过《设计中的设计》传播日本的设计理念与思想,让更多人关注与敬重日本的设计师! --推荐人:王永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