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名嘴王立群在书展期间做客中山大讲堂时认为

建设文化名城要酿好“三坛酒”

2010-07-20 来源于:中山日报
观众踊跃进场听讲座。

听完讲座的读者纷纷找王立群签名。

    王 立群谈古论今,妙语连珠。

    核心提示:当人们对"二十一世纪,人才最贵"的论调深信不疑时,昨天下午,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名嘴王立群却在书展期间做客中山大讲堂时认为:人才,自古至今都是弱势群体!要成为人才并做出一番事业 ,必须具备"四大条件"才能杀出一条血路。他希望中山市民通过读历史书不仅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读出一些人生的智慧和启示。他还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认为中山文化名城建设应该酿好论坛、讲坛、剧坛"三坛酒"。


谈建设文化名城要酿好“三坛酒”

    记者:我们中山目前在建历史文化名城,做大文化产业,您有什么建议?
    王立群:我想中山应该酿好 “三坛酒”。第一坛就是论坛,明年就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山可以抓住历史契机,邀请海内外各领域学者,举行重大的研讨会,纪念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功绩。第二坛就是讲坛,中山市可以搞一个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的系列讲座,有条件可以推广到央视上去,实在不行,至少可以在中山市范围内好好做起来。第三坛就是剧坛,以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为中心邀请剧作家来编电视电影,像山东省委宣传部推出了《闯关东》,山西省委宣传部推出了《乔家大院》等等。中山只要把这三坛酒做好了,就会大有作为的。
    记者:王老师,听说您和中山有着一段奇妙的缘分哦?
    王立群:1988年3月我还是河南大学讲师,当时想到广东来发展,曾经到广州高校来求职,后来被介绍来中山高校任职,因为专业不适合的原因,与中山失之交臂。
    记者:记得您说过,你最佩服的历史人物是孙中山先生?原因是什么呢?
    王立群:是的,我主要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演变来看中山先生的历史伟绩。中国经历了商朝、周朝的王国制度,秦始皇建立的帝国制,孙中山建立的共和政体。我们目前就生活在共和国体之下,大家都是共和国的国民。所以,孙中山可以说是一个政治制度史上的地标式人物,终结帝国制度,建立一种共和制,这不是一般的政治领袖可以做到的。

谈上《百家讲坛》讲历史是"客串"

    记者:能谈谈您上央视《百家讲坛》的故事吗?
    王立群:能去央视《百家讲坛》讲课也是一种幸运,当时节目编导来河南找主讲人,我们文学院推荐了2名老师,而我正好在北京开会。编导有了我的手机,通了一个小时的电话后,给编导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后来又在河南大学经过"海选",最终才确定为河南大学的首选。开始上电视时不适应,有点紧张。那里有4部摄像对着你,很不适应,还有30多盏灯照着,每盏灯就有2千瓦,所以感觉特别热。
    记者:您可以说是研究历史的一名专家?
    王立群:不能这么说,我是搞文学的,对历史谈不上研究,可以说是客串讲历史。
    记者:王老师现在可以说是河南的一张文化名片了吧?
    王立群:这是别人说的,我不这么认为,河南的书法、文学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像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著名作家二月河,他们都是河南文化某一方面的杰出代表,因此也都是河南文化的名片。


谈阅读历史

从电视剧中了解历史"危险"

    记者:现在很多人是通过电视剧来了解历史的,您觉得可取吗?
    王立群:这是相当危险的,电视是一种传播媒介,很多影视作品都会对真实的历史进行再创造,这样的历史已经不是真实的历史,只是文学解读的历史,因此,它们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历史,充其量只能是"解读的历史"。
    记者:您对年轻人学习历史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立群:年轻人看历史书,首先要考虑自己的需要,是职场需要,还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其次,要看自己的阅读能力,自己的阅读水平怎么样。最后,看自己是否有时间。对于有能力又有时间的,应该去看原著,这样就不失真。时间不够,阅读水平又有限的,可以先去看别人对历史的讲解,如易中天讲三国等,再去看历史原著。那些既缺乏阅读能力有没有时间的,就可以去看别人的文章、节目。



人才自古至今都是弱势群体

历史拥有四张"面孔"

    什么是历史?王立群在讲座中开门见山地表示,我们认识的历史其实具有四个层面的意义。
    首先,原生态的历史即历史本身,它的特点是一去不复返,"有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或者纪录片中打出来的广告说道:真实地再现历史,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其次是文本记载下来的历史。即各种史料记载下来的历史,比如我们看到的 《史记》、《秦始皇传》、《邓小平传》、《毛泽东传》等等类型的传记,王立群认为这些历史都是经过记录人根据自身偏好筛选过一遍的历史,是有删节的历史,不可能真实再现一个人的一生。"
    还有一层是传播中的历史,就是通过媒体如电视、网络、书籍来传播的历史,它对老百姓的影响巨大,是大家了解历史最常见的途径。"传播中的历史与原生态历史相比变化较大,但容易走上两个极端,把历史神话或者丑化。"王立群判断。
    最后是人们心中的历史,他拿近段时间备受争议的新版电视剧 《三国》、《红楼梦》来举例。"比如有人看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说这个林黛玉太胖了。因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黛玉应该是瘦弱如盈柳的。而诸葛亮其实是个政治家,但在《三国》或者《三国演义》里他变成了料事如神的军事家,如果你还原了历史,肯定会让众多观众不满,因为在观众眼里,就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人们心目中的历史其实是传统文化选择下的产物。"


读史不仅要明知,更要明智

    为什么要读史?不同的人读史要获取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政治家读史想知道治国之道,官场之人想了解为官之道,企业家希望通过读史帮助他把事业做大做强,而年轻人就想找出成功的方法。所以每个人都想找出成功的各种方法。"
    王立群提出历史应该为我们所用,读史就是要获取人生智慧,并非记住某些知识。为了使道理鲜活起来,王立群先后举出项羽烹煮刘邦父亲、坑杀20万降兵、杀害义帝三个例子,说明项羽极为缺乏政治智慧。"项羽坑杀20万降兵,就丧失了多少民心呀。后来刘邦一直抓住这个不放。而刘邦却知道用"约法三章"的办法来笼络人心。这正好应了毛主席的那句话,政治,就是要把拥护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自己的人搞得少少的。"
    王立群称刘邦与项羽迥异的历史遭遇,无非要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一个政治家在处理任何棘手的问题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政治智慧。"当下我们领导人,面临着非常棘手的三重考验--突发性群体事件、严重的生态事件、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这三种考验就需要领导有着政治智慧来应对。"

获取智慧,最好的办法就是"阅人无数"

    读史的本义就是读人,获得智慧最好的办法就是要阅人无数。
    王立群幽默地说,读史就是要见死人,通过对话历史人物,来获取政治智慧。比如说我们阅读朝代时能读到一个一个皇帝,所有皇帝的"前明后暗"成为一种历史铁律。"秦始皇早期勤政监听,统一六国,后期暴政苛律,被农民起义推翻。唐玄宗在前期英明聪慧,后来骄傲发昏,就出来了安史之乱。可以说,历史人物前期越是辉煌,后期就越容易自负自傲,就要暗淡,这个朝代自然也走向灭亡。"
    "就像有些老太子生活奢侈,不问政治,没事可干,就沉溺酒色,这像今天的富二代。"王立群说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各种人生百态,也可以看出人在不同的历史情景扮演相同的角色。"阅人本身是极为困难的事情,过去皇帝儿子很多,儿子一多,选接班人的问题就极其困难了。刘邦有八个儿子,一开始选了吕后所生的儿子刘盈作为太子,后来发现刘盈性格软弱,并不是如意的接班人。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是更加合适的人选。由于吕后的干预,接班人就没能换成功。"即便是知子莫若父,刘邦也未能选好继承者。王立群称,历史给我们无数启迪,读史就是要增强一种阅人的本领。

阅人难,人才历来就是弱势群体

    说到阅人,王立群话锋一转指出"自古至今,人才就是弱势群体。"
    他举例说,韩信为了找到施展一技之长的舞台,一开始从项羽处 "跳槽"到刘邦那里,郁郁不得志,只好和刘邦的"马车司机"套近乎,最终在马车司机的举荐下,只落得提高一级工资的奖励。即便后有萧何的举荐,韩信依然遭到"太贪婪"的批评,而后又从刘邦那里出逃。韩信作为一个军事天才,也有过如此怀才不遇的经历。
    "吕后死后,西汉老臣们发愁应该如何选一个新皇帝?是刘邦的孙子,还是刘邦的儿子呢?皇孙太年轻,又太优秀,显然不是合适的人选。剩下的两个皇子,一个是跟着吕后长大的,显然也不行。最后,他们看上了"平庸无奇"的皇子刘恒,因为好把控。这种不举贤人举庸人的现象今天在我们身边依旧处处可见,"今天我们选领导时,会选择什么样的领导呢?第一,要关系近的,关系不近,好处就不多。第二,不要年轻的,如果领导很年轻,猴年马月可以让你坐在台上呢。第三,要能力弱的平庸之辈,能力强的,你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呢?"
    王立群语重心长地说:"所以从古至今,人才一直是一个弱势群体!"
    他进而解释道,人才要想事业成功,必须要有四个条件,首先自己得行,要具有能力,其次,得有人说你行,然后,说你行的人也要行。王立群打趣道,"只有你老婆说你行,是绝对不行的。"最后,身体还要行,"成功可以说一种幸运,一种机遇。有的人39岁就是副省级干部,有的人59岁才是局级领导。所以,每个人需要用平常心来看待自己的人生。"王立群表示。




人物小传
    王立群生于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出生地安徽霍山。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学术专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他与阎崇年、易中天并称《百家讲坛》三大顶梁柱;他主讲的《吕不韦之死》,创下了2008年《百家讲坛》的最高收视率。

雷人雷语
    1、人才要想成功必须要有四个"行":一,自己本身要行;二,得有人说你行;三,说你行的人还要行;四,身体要行。
    2、人才是弱势群体。a、人才需要证明,而证明自己的过程很难。b、人才经常遭忌。c、人才需要平台展示自己。
    3、如果没有百家讲坛这个平台,观众就不会认识我。所以平台对人生也非常重要。
    4、韩信决定了中国当时的走向,刘邦项羽对峙时,韩信在齐地有30万军队。如果韩信当时两不相帮,那么中国的"三国演义"有可能提早400年开始。
    5、世上有5种人:1)只琢磨事,不琢磨人的人,这种人为的是事业。2)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的人,这种人为当官。3)只琢磨钱的人。这种人为了发财。4)既琢磨事又琢磨人的人,这种人能成大事。5)既琢磨事又琢磨人还琢磨钱的人,这种人了不得了。
    6、读史,其实就是读人,所以我们获取智慧有效的办法就是"阅人无数"。读史和读现实其实是一回事,你读懂了史书,自然明白现实,同时你读懂了现实,也就明白历史是怎么回事。
    7、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只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插曲,不管是百家讲坛还是大学讲坛都是相通的,走向讲坛是偶然,走下讲坛是必然。
    8、我这一生当过的最大的官是主任,而且前面还要加个班级的'班'字";我这一辈子就干了几件事:教书、读书、写书、说书,现在又多了个签书。

现场互动

读史明智关键在"明"

    观众:按照王老师的历史观念,如今的学校里的历史课本能不能做到"读史明智"?
    王立群:学校的历史教材在系统性和全面性上还是有可取之处。但是它更侧重于记录,而不是"明智"。其实"读史明智"关键在于"明智",我们获取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
    而在"明"的过程中,关键就是要有洞察力,同样的历史有人能读到信息,而有人却可以获取智慧。
    整治腐败要"综合治理"
    观众:您在讲座中提到,每个朝代的皇帝往往都是先明后暗,吏治也往往是先清后浑,您认为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吏治问题吗?
    王立群:如何保持吏治的清明,是中国历朝历代都极其棘手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都很难解决的。在我看来,这需要多管齐下,首先是从制度上加以约束,用法律的手段查处。其次是需要自律,还需要舆论进行监督。但是如果要完全消除腐败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希望它不是大多数人的行为。所以腐败需要综合治理。不是单靠某一种方法就能解决的。
打印】【关闭】 

 

本次活动解释权归中山书展筹委会所有
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05077135号-2 粤ICP备050771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