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解析家庭中的心灵养育

2019-07-16 来源于:中山日报


   李玫瑾    教授


   昨日,李玫瑾教授讲座座无虚席。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著名犯罪心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一个犯罪学家,却频繁地在媒体上讲育儿,因为,在多年的工作中,她发现,血淋淋的案件背后,是一个个因为抚养不当而造成的痛苦的扭曲的灵魂。书展最后一日,李玫瑾压轴做客名家讲座,以大量生动的案例,为广大市民解析家庭中心灵养育的问题。

A 人的心理问题有滞后反应

作为一名犯罪心理学研究专家,李玫瑾在遇到案件时总会关注这些问题:他为什么选择这样做?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人?在冷酷无情、自私残忍的人背后是怎样一种环境?“一鸟落地不会无因而至”,无论在药家鑫、马加爵还是日本江歌的案件点评中,她都会把注意力放在此,而有些点评也将她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为什么会引起这些漫天的口水仗,我后来也进行了反思,因为我只探讨犯罪人心理的问题,而没有站在公众的角度去考虑大家对案件的感受。所以我的研究就开始了一种转变,我想告诉大家人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人是有趣、了不起的物种,他和别的动物不一样,早期特别笨,刚出来时什么都不行,四肢不能翻,头不能抬,吃喝拉撒睡、翻身和打嗝,哪件事你自己都干不了,必须指望别人帮忙。人的情感就是在这个需要与满足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那么,这个过程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人,还要有一种身体上的接触。如果你只是把他放到床上,这种抚养也能长大,但他没有与人的肌体接触感。所以,你去研究变态的人就会发现,他们都是没有跟人的身体接触感。这种稳定的抚养需要多长时间呢?至少要6年,可延到12岁。现在很多人之所以出问题,就是在早期这个阶段出了问题,尤其是人的情感出了问题。”

她认为,孩子性格有缺陷,问题往往出在早年的抚养。大多数经历创伤的孩子,会把记忆封存,恐惧压抑,当下或许表现得若无其事,但就像是吃下了一颗错的药,缓慢释放伴随终身,导致不同程度的身体或性格问题。最终孩子就像患了慢性病一样,自己难以察觉。“一个人如果得了癌症,之前至少会有10年的不良生活方式;一个20岁的人违法犯罪,一个40岁的人变得非常疯狂,那一定可以追溯到他的性格和心理。人的心理问题,是滞后反应的。今天的行为,却不是因今天的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的父母,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对爱子失控时,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当他(她)们无奈地说起孩子的问题时,有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话“为时已晚”,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点。“做父母真的是有有效期的。只有建立了依恋关系,孩子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现在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会把孩子交给父母来带,3岁以内的婴幼儿期,是孩子对抚养者产生依恋的过程,最好由母亲亲自抚养。人在生命的早期是很无助的,他所有需要的满足和快乐都和抚养人息息相关。认人是最早的情感现象,也叫依恋,由此父母才获得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若这一时期没有得到依恋的满足,后期容易没有安全感,性格也容易变得急躁和敏感,将来也很难跟他亲近。

B 性格教育比能力教育更重要

李玫瑾继而把人的发展路径划分为三个阶段:情感、性格和能力,“首先是情感,在他完全不能动的情况下,每一次呼喊你对他的照顾到不到位,当你照顾到位的时候,他会怎么样反应呢?他会记住你的气味,记住你的声音,记住你的相貌,这时候依恋关系就形成。而这个依恋就是情感最初的起点,也就是一对一,对一个人的情感。当这种表感得到满足,他就对外界建立了信任。信任得到满足,就可以在这基础上扩张到亲情、友情和爱情,这就是人性的核心问题。

然而也不是一直宠着孩子,李玫瑾说一定要在3到6岁进行有益的性格培养。在孩子6岁前,父母应该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既要让孩子依恋自己,同时还要让他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应该怎样解决。

李玫瑾教授认为,性格是没有先天的:“性格和什么现象最为相似呢?和言语特别相似,谁都不是生下来就会说话,把你生在哪你就说什么话,性格也是一样,把你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形成近似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是怎样决定的呢?比如浙江女童的案件,犯罪分子虽然看起来没有前科,但是生活中却出现了危害他人的行为,例如借钱不还、骗钱度日、好逸恶劳、游手好闲。不爱学习和劳动就想有所收获,这些都来源于幼年时没有经历体力之苦,受到溺爱后形成的性格:缺乏自律,没有毅力,自私自利。”而一般一个从小生活在亲人多的家庭里,就会不害怕与人交往,能说会道,因为语言是社会性的开始,他懂得如何表达自己。“一般喜剧演员都有不错的对象,因为他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喜欢,也知道如何让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

然而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她认为,在3岁上下对孩子说不,此时他大不了给你打滚,你不要12岁之后再说,就直接离家出走了。对孩子说不,是在告诉他们,父母很爱你,但是对你的爱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提高孩子表达能力,告诉孩子有什么话要好好说,要学会沟通。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自怨自贱,进而出现退缩性的心理障碍都与语言表达能力有关。另外,培养孩子如何抵制诱惑,如何克服自己的冲动的自律能力。“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面临很多的诱惑,如果你知道这个事不对你要停下来,这是你一生安全的保障。”

“当你拥有了充沛的情感,良好的性格,能力的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人是一块璞玉,但现在的教育把大家都变成了砖,家长在初中就可以和孩子聊聊未来职业的问题,看看他的兴趣点和天赋在哪里?操作能力强的可以去做手工类的工作,冷静专注的可以去学编程,热爱艺术的可以唱歌跳舞,当老师。我是大学老师,我并没有要求自己的孩子也成为大学老师,她特别喜欢音乐,现在是音乐老师,我觉得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很幸福。让孩子拥有别人、社会需要的价值。这种外在的需要,就会给孩子带来价值感,让孩子受到肯定、满足和自豪。”

教育支招

●关于抱不抱

孩子的呼应,请家长及时回应。宝宝不舒服,或者有需求,只会哭;父母不去管,让娃娃一直哭——长大后,有的人开车,只要看到别人想要超车就会火冒三丈;有的人说话,一不如意就跟你吵架。这类人就是一岁内哭没人管,这种痛苦被唤醒了。

●关于吃苦

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吃一点体力之苦,跑步、做家务都好。

●关于原生家庭

长大后的成年人,觉得自己没长好、成就不高,就去怪“原生家庭”——也就是小时候父母营造的生长环境。你是成年人了,光抱怨有什么用?能不能替父母反思?能不能自我长进?能不能避免自己的下一代重蹈覆辙?

●关于青春期

没事别转校,孩子到了新环境,容易孤独,容易受排挤。如果一旦受排挤,就请他的同学吃餐饭,让孩子带些食物或其他小东西分享给同学,在轻松的氛围中,和孩子一起建立起新的外部环境。观察孩子最好的朋友的行为,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式。

●关于父母的角色

孩子10岁前,在家妈妈要多照顾孩子。孩子进入青春期,激素分泌旺盛,需要发泄。爸爸多接孩子,多陪孩子做运动,释放他身体的能量,多聊国家大事——拉近心理距离,开阔孩子心胸,告诉他优秀的人是什么样子。

观众问答

◎问:如何应对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发脾气,对父母咆哮?

●答:不要争执,学会示弱。当孩子向你发脾气的时候,不要说话,就静静看着他,盯着他1分钟之后,扭头走开。用背影告诉他:你长大了,你需要冷静地思考自己说得对不对。

◎问:孩子游戏上瘾怎么办?

●答:可以用运动或兴趣转移法增加快乐。当孩子玩手机不想学习的时候,对他们说:“既然你也学不下去,走,我带你去看音乐会,去打球、游泳……”一定不要逼着孩子学习,把这个时间拿去和孩子相处,做其他的事情,让孩子和你快乐相处,注意力转移。要明白并不只有坐在桌前学习才是知识的积累,学习有很多方式,而你应该选取哪一种方式来处理,用其他的快乐代替游戏的快乐。

◎问:性教育如何进行?

●答:婉转地说,不刻意强调。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可以在平时洗澡的时候告诉他,身体什么地方别人是不能碰的,如果有人碰了摸了,要回家悄悄告诉自己。长大后,要让孩子有自我保护意识,遇到骚扰怎么办。如果是女儿,可以由妈妈出面,告诉她当初自己是怎么选择她的父亲的,他身上的哪些品质是好的,他又有哪些缺陷是不好的。如果她今后在选择男朋友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什么品质,要怎么保护自己。如果是儿子,则可以由爸爸出面,以妈妈为例子,告诉他一个好的女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应该怎样爱护和保护他们。

◎问:校园霸凌事件怎么办?

●答:霸凌分为凌辱和霸辱。凌辱一般发生在青春期的女性身上,表现为对男女关系的妒忌;霸辱则一般发生在青春期的男性身上,表现为称王称霸合起来叫青春期的霸凌现象。孩子不要过早往“性”方向发展,不要急于去招惹男女关系,在孩子青春期,要注重文艺和体育的发展和培养。

  作者:冷启迪 王蔚然 孙俊军  打印】【关闭】 

 

本次活动解释权归中山书展筹委会所有
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05077135号-2 粤ICP备050771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