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出版人金炳亮中山书展“解密”中山籍文化名人王云五

2019-07-15 来源于:中山日报 


   王云五资料图片


   高志森


   金炳亮

“为学毋萌老态,做人须具童心——这是王云五非常推崇的一副对联,同样是其痴迷读书、笔耕不辍的人生写照。”7月14日上午,在中山书展主讲的《王云五的读书人生》主题讲座中,广东省资深出版人金炳亮如是说。对于这位中山籍文化名人,金炳亮最为钦佩的是王云五活到老学到老、保持旺盛好奇心及求知欲的人生态度,及其“青少年亦可做学问研究”的观点。

草根逆袭成传奇人物

早在2006年,金炳亮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文化奇人王云五》一书。兴趣使然,之后他对王云五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于2018年再结成果:出版《苦斗与壮游:王云五评传》。

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的教育背景,从事出版行业近30年的职业经历,兼具出版人和历史学者的双重身份,使得金炳亮比起一般人更能贴近王云五的精神和内心世界。通过《苦斗与壮游:王云五评传》一书,读者能看到一个更为生动、立体、客观的王云五。

金炳亮谈及,商务印书馆1897年创办于上海,迄今历经122年风雨。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就该出版机构而言,王云五是除了创始人夏瑞芳、灵魂人物张元济之外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出现及作为,使得它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步入发展的鼎盛时期。

王云五是我国传统出版业向现代出版业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据透露,传统出版业是面向精英阶层的,现代出版业则是面向大众的,后者致力于让百姓大众买得起书、读得懂书。

“事实上,王云五是个草根逆袭式传奇人物。他没上过什么学,但经过刻苦自学成为一代文化大家,在台湾被尊为‘博士之父’;他出身于社会底层,但有着奋发图强的闯劲及海纳百川的视野,博览中西文化,还发明了风行全国数十年的四角号码检字法。”金炳亮说,王云五的儿孙如今继承了他的衣钵,依旧奋战在图书出版行业,续写着一家三代传承事业的佳话。

保持旺盛好奇心及求知欲

王云五的人生,成就于读书。那么,他的经历,他的执念,对于当代人有什么启示呢?

讲座中,金炳亮以王云五20岁时的经历,阐明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是时,王云五在一家英文夜校当助教,晚上上班,白天则盘桓在上海同文馆读书。这家同文馆由一位英国老学者开设,教授的课程以英文为主,涉及历史、地理、科学、经济学等。期间,王云五千方百计、见缝插针地阅读了老学者珍藏逾千册的英文图书,包括《马可莱氏英国史》《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柏拉图的对话》等。当读完英文版中国史后,王云五转而对中国史感兴趣,又把家里的存书《二十四史》通读一遍。

“那时,王云五的工资收入有24元,他每月拿出12元,采取3年分期付款的方式,从商务印书馆购得一部《大英百科全书》,坚持一边付款一边阅读。”金炳亮透露,得益于不断提高的英文水平,王云五还养成了比对中英文版本书籍的习惯,博采所长,夯实自身的文化涵养。

此外,活到老学到老,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亦是王云五有别于他人的“身份标签”。据粗略统计,其一生笔耕不辍,写下的文章有1000多万字。金炳亮说:“每天,王云五准时在凌晨四点起床,利用天亮前的这段时间阅读写作,这一生活习惯直到晚年患眼疾时才有所改变。”

关于读书方法,王云五侧重于“从兴趣开始”与“抱着研究精神及探究态度”。对于后者,金炳亮解释说:“在王云五看来,做学问研究并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普通人特别是青少年也可对自己感兴趣的物事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并不一定要得出高大上的新理论新成果,其意义在于,青少年乐于沉浸其中并学会持之以恒。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

打印】【关闭】 

 

本次活动解释权归中山书展筹委会所有
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05077135号-2 粤ICP备050771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