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世界地图带到中国!香港作家李韡玲分享利玛窦与中国文化

2019-07-14 来源于:中山日报

“粤港澳同读一本书”活动由中山市阅读促进会举办,7月14日在中山书展舞台区热闹举行。来自香港的专栏作家李韡玲做客中山书展,与读者分享利玛窦促进中意文化交流遇到的挫折与趣事。

李韡玲分享了她通过阅读和实地走访所认识的利玛窦,认为他是一个仁爱和有理想的人,也是一个会变通的“世界仔”。

据说,年青时成绩优异的利玛窦先后到印度和澳门,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挫折,但从未放弃。语言不通的他在澳门学习了中文很多年,才来到广东肇庆。

利玛窦很快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差别,除了语言,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化。也利用自己记忆力非常好的特点及所掌握的西方技术与市民日常所需相结合,还能够运用四书五经来宣讲。“为了实现理想,他受过委屈,也曾备受拉拢,但最终还是成为被明朝皇帝批准首位葬于北京的西方传教士,成为历史上“沟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这种尊重彼此的文化的包容精神,很有现实意义。

》》》相关链接

利玛窦:沟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

利玛窦,意大利人,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他为中国带来三棱镜、星盘、世界地图等西方先进的技术以及科学观念,对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理念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他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在李韡玲口中,对这个400多年前的外国先辈充满着崇拜,开场时却引用了市民最常吃到的“番薯”为切入口。李韡玲说,明朝的徐光启被认为是“第一个吃番薯的人”。而徐光启与利玛窦渊源甚深。

据说,徐光启在早期仕途并并不顺时,曾于与当时的利玛窦交流,渐渐接触了西方技术,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一书,西方的科学和思维方法启发了他。据说当时番薯是热带植物,最早在广东福建一带种植,但被农民认为不可能在长江流域及以北的土地上存活,徐光启通过阅读和反复农作实验,成功在北方培育番薯,解决当时的大饥荒问题,并写出了《甘薯疏》《芜菁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文献。“不能说利玛窦对此没有贡献。”李韡玲说,除了番薯,许多数学原理、西方技术都是通过利玛窦引入中国,影响至今。

  作者:记者 徐钧钻 实习生 陈洁莹  打印】【关闭】 

 

本次活动解释权归中山书展筹委会所有
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05077135号-2 粤ICP备050771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