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读物《辛亥:摇晃的中国》
告诉你不一样的辛亥革命
|
|
一本书里看书市 辛亥百年的钟声即将敲响,那些原本已经尘埃落定的人和事,又被众多出版商、政府机构、学术界打捞起来,抖落灰尘,重现世人。于是,我们看见了在书店的书架上,关于辛亥百年的书籍从无人问津的角落来到最显眼的位置,今年的书展也紧紧围绕着“辛亥百年”做文章,《辛亥计划外的革命》、《未竟的变革》、《那一年的枪响辛亥革命》、《民国就是这么生猛》纷纷亮相书展,用各种或凝重抒情或轻松调侃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民国的故事。其中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为代表,领军“辛亥书市”。据中山万有引力图书有限公司(即原来的中山书城)最新的一组数据显示,在前三个月的图书销售排行榜上,《辛亥:摇晃的中国》位居人文类图书榜首,为什么这类书籍这么火,为什么读者开始关注这段曾经被遗忘的历史?我们试图从一本书触摸“辛亥书市”的脉动。 “为什么关注辛亥百年的书籍?”当我们在书展现场抛出这样的问题,读者的第一反应大同小异:“因为今年是辛亥百年啊”,接下来的回答则五花八门:“这段历史特别杂乱,所以想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段历史以前教科书上写得太简单,还想了解细节”、“这段历史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广东人开创的,作为中山人应该关注”、“这段历史里有一些现在中国社会的影子,所以读一读很好玩,以史为鉴嘛。”而张鸣先生曾给过这样的回答:毋庸置疑,辛亥革命的百年回望,若没有深度的反思,仅仅是一种纪念。那么这一百年也只能是一种符号,苍白简单。回首这条百年共和的坎坷路,风一程雨一程的中华民族,承载着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历史辎重,已经走到了一个生死抉择的十字路口。各色人物如名士、侠客、八旗、军阀、帮会、革命人、骑墙者、投机分子等等生旦净末丑般粉末登场,无论是长袖善舞,还是韬光养晦,抑或捉襟见肘,都在改变着历史。其中的迂回曲折、荡气回肠,英雄气短、君子坦荡、小人戚戚,直追当下,几成这个民族行走千年累积国民性的“集大成者”。所以有人开始感兴趣。 无论什么样的原因,关注总比漠视好。市民冉先生,是记者昨日在该区采访时,遇到的第一位前来购买本书的读者。他告诉记者,虽然没有读过这本书,但从朋友的口碑中了解到这本书是有价值的。“我的朋友们告诉我,这本书读完之后,会让人对历史重新的思考。” 万有引力书店副总经理廖剑涛说,张鸣本身知名度很高,深受知识分子的青睐,而本身他的言论也比较大胆。他之前所出的书,言论自由,分析问题相对客观,角度新颖,所以他的书已经累计了相当多粉丝。其次,这本书选在了辛亥百年之际上架,抓住了时机,营销做得不错。另外,这本书相对于其他书籍介于学术以及普及读物之间,所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读者两方面的人都会喜欢,在辛亥书市学术与大众泾渭分明的市场空缺里找到了立足之地,这就是它畅销的原因。讲座 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辛亥:摇晃的中国》,被安置在“辛亥革命主题展区”最显眼的位置。书展首日,前来购买这本书的读者,大多能说出喜爱的原因——讲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辛亥革命。张鸣
中国的未来在于国民的自觉 昨晚,张鸣在讲座中,提出了似乎与100 年前曾经被革命党人所击败的梁启超相同的思考:中国的未来在于国民的自觉。 100年前,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其所主办的 《新民丛报》中写道:“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他从国民的伦理道德方面,去考量国民衰弱堕落的根源。张鸣在演讲中说,在社会公信力下降、群体道德滑坡、传统文化根底逐渐丧失、社会矛盾激化、中间阶层缺乏的当前中国,他不赞成铁腕式的变革,而是推崇公民个人自觉,提高个人素质,从维护自己的权益开始,从兴民权开始,只有这样社会才有希望。
对话 主流社会都在做财经中国人越来越不会以史为鉴 记者:今年出了众多关于辛亥百年的书,是什么原因让这本书独领风骚? 张鸣:这本书一出来就卖得不错,我是有这个自信的,因为我很了解学界研究,条条框框束缚还是比较多,没有太大突破,加上学者们的写作比较学术化,文字刻板,没有趣味性,所以在学界与这本书能抗衡的并不多,而那些媒体人写的书专业性又不够。 记者:您是说整个史学界状态很差? 张鸣:没错,中国人经常说以史为鉴,其实恰恰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老是在犯错误,现在历史变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学者研究的象牙塔,学者越来越躲在下面,没人愿意学历史,历史界后继乏人,另一部分则是非专业的人在写娱乐性的历史书,把历史当做畅销工具,而这两部分人相互看不起。我们现在的社会主流都在忙着做财经,没有人认为历史对他们有益处,其实无论做财经或是做其他,历史的教训永远需要吸取,过去人们的活动跟今天人们的活动没有本质区别,过去能犯的错误今天依然在犯。然而现实是大家很少吃“历史饭”、“民族饭”,这样很狭隘,所以我们总是在犯错误。 记者:说起辛亥目前的研究有种分野,比如说前段时间雪珥老师的书《国运1909》,它传达了一种观点那就是如果清末宪政延续下去将对社会产生重大作用,也就是革命不用发生,还有一种理论就认为辛亥革命一定要发生,一定要摧毁清朝的统治,您的观点是什么? 张鸣:后一种是传统观点,对于清末宪政全盘否定,但是现在对清末宪政有重新估价,我的观点是辛亥革命的发生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政府在改良中能够避免革命,必须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或者不犯大错误,但是清政府犯错很大,而且很低级,所以辛亥革命的发生不可避免。 记者:很多人说中国当下的社会充满戾气,总会有些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情发生,您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办法解决? 张鸣:为什么社会有戾气,归根到底还是两个老矛盾:官民矛盾,贫富矛盾,民生关键的问题社保医保、教育住房都摆在那里,关键环节没有让人踏实的答案,很多人在奋斗中看不到希望,总会受到社会的不公正待遇,又哭诉无门。当没有人认为司法是公正独立的时候,这就是社会戾气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个问题政府是主导性力量,必须有个通道,上通下达才行。 其次,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历史课、语文课,其实都是带有政治性的特征,我们接触的电视剧、小说以及各种宣传始终充斥着暴力性和政治性的意味,缺少人类基本道德价值的教育,让孩子们只顾追求成功,而忘了这些基本的道德教育,这都是不断积累的戾气。如果教育能够使全社会的公民都有对文明的自觉,那么这些戾气也都可以化解。 |
|
|
作者:文本报记者冷启迪陈恒才图本报记者缪晓剑吴飞雄 |
【打印】【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