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书的雷池爬到边上

人大教授张鸣谈《辛亥:摇晃的中国》
2011-07-15 来源于:中山商报

名家访谈
内地及粤港澳专家学者诠释辛亥革命
    以辛亥百年历史为鉴,促社会发展,唤醒公民自觉;辛亥革命的主力是19世纪"70后"、"80后";港澳权贵阶层"给力"革命党人……昨日,书展首日数场讲座以飨读者,来自内地以及粤港澳的专家学者分别以自己的观点,来诠释关于辛亥革命的主题。

    “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 在“辛亥畅销书”《辛亥:摇晃的中国》的封面上,张鸣写下这样一段文字。他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他写完后就意识到作品会受欢迎,原因并不是因为自己写得好。目前市面上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书,注重往高高的象牙塔靠近;而读者容易读懂的书,却是出自业余作者之手,写得好读又有思想的少之又少。张鸣认为,他的书旨在还原一个真实的辛亥革命现场。
    来到孙中山的故乡,张鸣不可避免被问到对孙中山的评价。他强调,“孙中山是一个历史人物,要避免为了纪念他而塑造出一个毫无人性可言的‘完人’。”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张鸣认为国内社会存在官民、贫富矛盾激化的现象,问题在于老百姓对生活中的关键环节问题得不到满意答案,又缺乏民意机构化解戾气,解决事情没有通畅的渠道。几十年来,国内教育体制仍未由革命教育转为建设性教育,从影视作品、文化创作以及宣传等领域都有明显的倾向性,例如《小兵张嘎》,明显为儿童参战的题材。
    张鸣认为,正确研究历史的方式是:向统治者呼吁,以历史为鉴,不要重犯错误;向民众呼吁,要自觉奋斗,不要盲目等待英雄拯救,妄想用革命推倒重来。
    对于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张鸣表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不一定需要大型的庆祝活动来凑热闹,最重要的是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给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
    张磊 (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辛亥革命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为此后的系列文化运动打开了一扇窗。它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客观地推动了近代实业、工业的发展;改革了封建陋习,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开拓了道路。
    “新世代”是辛亥主力
    陈万雄 (联合出版集团总裁):辛亥革命的主体力量是19世纪的“70后”、“80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接受教育的背景,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极其特别而仅有的一个“新世代”。1904年清政府取消科举考试,开始兴办新式学堂,这批“70后”、“80后”有机会接受新式教育,部分还曾留学日本、欧美等地,获取高学历后归国。这种独特的知识背景,使他们由中国传统的读书人,变为第一代近代型的革命知识分子。
    港澳同胞“给力”革命
    霍启昌 (澳门中西创新学院副院长):辛亥革命中,参与辛亥革命的革命党人得到了港澳地区权贵阶层华侨的支持。在港英社会中,权贵阶层的华侨需要扮演“双面人”,一方面他们不能得罪港府;另一方面他们支持革命,希望祖国强大,改变在殖民地受制于人的局面。


  作者:◆策划统筹 陈慧记者蓝天何淼江卓文实习生 何珮琪  打印】【关闭】 

 

本次活动解释权归中山书展筹委会所有
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05077135号-2 粤ICP备05077135号-5